时间:2023-07-02 12:02:01 编辑:admin
关于项羽,后世往往诟病他的猜疑多忌、妇人之仁,而对于汉高祖的质疑,则往往集中在其军事才能上。那么汉高祖的军事才能如何,究竟是不是像一些人说的那么不堪呢?笔者认为,汉高祖一生的争战史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:高举义旗、挥师灭秦、刘项争霸、平定四方。那么,我们可以从每个阶段略举几则史料,来看一下汉高祖的战绩:
(资料图)
(图)汉高祖斩蛇起义
高举义旗阶段:
汉高祖以三千沛县子弟起兵攻秦,"攻胡陵,下方与",面对秦将的包围主动出击"二日,出与战,破之"。并且斩杀秦朝一位郡守"沛公左司马得泗川守壮,杀之。"
之后汉高祖往见项梁,并与其共同拥立楚怀王熊心为义帝。然后"北攻亢父,救东阿,破秦军。","沛公、项羽别攻城阳,屠之。","沛公与项羽西略地至雍丘之下,与秦军战,大破之,斩李由。"
纵观这一阶段的情况,可以发现汉高祖起兵之初即有不凡的战绩,在同秦军的战争中,斩杀了两位秦守(泗川守壮,三川守李由)。除萧西之战不利外,其他全都取得了胜利,并且萧西之战虽然一时不利,高祖还是"收兵聚留,引兵攻砀,三日乃取砀。"赢得了最后的胜利。
这一时期有三次没能攻下城池,一次是雍齿反叛固守丰县,高祖兵少攻之不下,在得到项梁兵马增援之后,最终攻克了丰县;另外两次是跟项羽一起外出略地,外黄、定陶未能攻下。
(图)汉高祖挥师入关
挥师灭秦阶段:
项梁被章邯突袭而死之后,楚怀王熊心掌握了权利,乃"以宋义为上将军,项羽为次将,范增为末将,北救赵。令沛公西略地入关。与诸将约,先入定关中者王之。",采取了兵分两路的方针。一路以宋义为上将、项羽为次将,北上支援形势危急的赵国,这一路面对的是章邯所统领的秦军主力,他们将与秦军正面交锋。另一路则是汉高祖刘邦为主将,西进关中,直捣秦朝的心腹。关于汉高祖挂帅的这一支军队所面临的困难,人们往往误以为很简单,可事实真的如此吗?不妨看一下太史公的说法:
"当是时,秦兵彊,常乘胜逐北,诸将莫利先入关。"--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
可见当时的情况是虽然义军烽火遍及六国,尤其是楚军在项梁的领导下取得了不小的成绩,但是从整体的战斗力而已,还是秦军占有较大的优势,以至于六国的将领莫不心畏胆寒,所以即使面对"先入关中者王"这一丰厚的条件,众人的反应居然是"诸将莫利先入关"。可见在当时的人们看来,这绝对是一份危险系数极高的苦差事。那么我们来看一下,这一路的进展:
怀王"遣沛公西略地,收陈王、项梁散卒……楚军出兵击王离,大破之。"王离是统领秦朝北部边防军的将领,他的父亲是王贲,他的爷爷则是赫赫有名的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,王家三代为将,享有盛誉。而他所率领的这支军队,应该就是一代名将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南的精锐力量,至于王离,时人的评价是"秦之名将",就是这么一支军队,仍然被汉高祖"大破之"。说句题外话,被"大破之"的王离后来在巨鹿之战成了项羽的俘虏,不知所踪。三代名将、天下闻名的王家,就这么惨淡的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在汉高祖的西进过程中,秦王朝并没有坐以待毙,他们在拼死固守城池的同时(昌邑、开封都坚守不下),也调集各方面的军队进行反扑,试图消灭或阻止这一支楚军的西进,"西与秦将杨熊战白马,又战曲遇东,大破之。","与南阳守齮战犨东,破之。","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……因大破之。又战其北,大破之。乘胜,遂破之。"然而秦军这些努力,都因汉高祖卓越指挥和杰出谋略而功亏一篑。
在西进之路上,汉高祖的战绩同样颇为引人注目,两座城昌邑、开封未攻下,而这两处并非灭秦道路上的必争之地,换言之,夺与不夺,无关大计。然后就是"南,战雒阳东,军不利",一处小失利,其他无论面对名将率领的边防精锐,还是地方守军,关隘驻军,以及秦朝最后的卫戌部队,全部获得了胜利。如果说"高举义旗"阶段汉高祖的军事才能更多地体现在战场指挥上,是一种"力"的体现。那么这一阶段的他,则具备了更多的谋略成分,如:以郦食其为内应袭取陈留、听从陈恢意见兵不血刃的降服宛城、用张良的计谋攻陷武关。这些计谋虽然都非出自汉高祖本人,而是当时的一些智谋之士提出的,然而这些人和事对汉高祖产生的影响,却在后面的历史中渐渐展现出来。
(图)楚汉争霸战略图
刘项争霸阶段:
项羽击降章邯之后,随即率军入关"引兵西屠咸阳,杀秦降王子婴,烧秦宫室,火三月不灭;收其货宝妇女而东。"做了一系列倒行逆施,丧失人心的行为,然后"乃分天下,立诸将为侯王。""负约,更立沛公为汉王……三分关中",项羽的分封非但没有让天下祸乱归于平静,反而激起了齐、赵两国主政者的反抗;背弃楚怀王"先入关者为王"的约定,点燃了汉高祖的怒火;而他"阴令衡山王、临江王击之,杀义帝江南。"的行为,又使得自己背负上了弑君者的不忠不义之名。
汉高祖果断的出兵平定三秦,统一关中,虽然是"用韩信之计",但这时韩信并未独立统军,军队的指挥还是以汉高祖为主。如此平定了三秦,而曾经凭借一己之力几乎绞杀六国义军、大秦朝最后的一位名将--章邯,此时也败在了汉高祖手下。然后他渡临晋(降魏王)、下河内(虏殷王),攻入了霸王项羽的都城--彭城。
关于彭城之战,笔者后面会再提到,此处略过。彭城之战后,"楚起于彭城,常乘胜逐北,与汉战荥阳南京、索间,汉败楚",此战汉高祖率领的汉军打败楚军,从而稳住阵脚,之后两军在成皋、荥阳一线展开激烈的拉锯战。在这期间,有件事情值得我们留意,汉高祖让郦食其去招降叛变的魏王豹,郦生回来复命时两人有这么一段对话:
汉王问食其:"魏大将谁也?"对曰:"柏直。"王曰:"是口尚乳臭,安能当韩信!骑将谁也?"曰:"冯敬。"曰:"是秦将冯无择子也,虽贤,不能当灌婴。""步卒将谁也?"曰:"项佗。"曰:"不能当曹参。吾无患矣!"
这一番对话,直接反映出了汉高祖在戎马生涯中,不断提高的军事水平,正符合《孙子兵法·谋攻》篇所谓的"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"的精神。细观这番议论,汉高祖对于敌方将领的出身、能力等情况可谓了如指掌,而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,就在于他熟知兵法中如何使用间谍的奥妙,"凡军之所欲击,城之所欲攻,人之所欲杀,必先知其守将,左右,谒者,门者,舍人之姓名,令吾间必索知之。"--《孙子兵法·用间》。所以他才能做到料敌机先,未战而先知胜负。
在群雄灭秦的战争中,英布以勇冠三军能征善战而深为项羽所器重,成为项氏账下唯一一位得以封王的将军。而在之后楚汉争霸的过程中,英布又作为汉军统帅独立作战,立下了可以媲美韩信、彭越的功劳。就是这么一位无比善战的将领,在起兵反叛时,说了这么一席话:
布之初反,谓其将曰:"上老矣,厌兵,必不能来。使诸将,诸将独患淮阴、彭越,今皆已死,余不足畏也。"故遂反。
这番话有力的证明了,在韩信、彭越都已经去世之时,英布心里面唯一忌惮的就是汉高祖,其他人全然不放在眼里。而他做出的"上老矣,厌兵,必不能来。"这个判断,是最终促使他下定决心谋反的决定性因素,所以太史公在才用了"故遂反"这三个字来加以说明。
汉高祖决定御驾亲征平定英布的叛乱,张良抱病进谏道"楚人剽疾,原上无与楚人争锋。",可两军相遇的时候,汉高祖还是选择了正面的交锋,"遂大战。布军败走,渡淮,数止战,不利,与百余人走江南。",并最终彻底消灭了彪悍的英布。
之后汉高祖采纳辕生的建议,率军出武关南走,吸引项羽的注意力,然后"深壁勿战"拖住楚军的主力部队,从而为赵、齐战场的韩信,梁、楚战场的彭越、英布创造机会。几个战场,多点开花,轮番出击。而楚军方面,只有项羽自己一人能够与汉军抗衡,往往顾此失彼,往来奔命,疲于应付,不得不以接受鸿沟之约。项羽撤军,汉军追击至固陵,"楚击汉军,大破之。",然后高祖用张良谋,韩信、彭越率军来会,共击项羽于垓下,而完成统一大业。
这一阶段以彭城之战为界限,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,之前汉高祖对各路诸侯的征服,保持全胜姿态。之后则是与项羽的正面交锋,负多胜少。
(图)朱沛然国画作品《大风歌》
平定四方阶段:
这一时期,汉朝内部爆发了数次大小不一的叛乱,计有燕王臧荼、利几反、韩王信反、赵相国陈豨反、淮南王黥布反。面对这些叛乱,汉高祖都是自己率军出征平叛,也无一例外的都取得了胜利。
值得一提的是平城之战,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白登之围。公元前200冬,汉高祖率军亲征勾结匈奴的韩王信,初战即胜"破信军铜鞮,斩其将王喜。"。之后曼丘臣、王黄等人拥立赵利为王,收合韩王信的败兵,并与前来支援他们的匈奴左贤王、右贤王合军一处,在晋阳跟汉军大战一场,结果是"汉大破之"。乘胜追击的汉军在离石又一次击败了敌人。之后匈奴在楼烦西北聚集军队,又被汉军打败。数次大战,全部都是汉高祖统领的汉军取得了胜利,司马迁总结为"匈奴常败走,汉乘胜追北",而这一系列的胜利,使得汉高祖产生了骄敌情绪,对匈奴的实力有了错误的判断,这种麻痹大意,导致了后来的白登之围。如果仔细分析,其实彭城之战的惨败,也是源于这种情绪。这么说绝非笔者臆断,司马迁的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有如下记载:
"四月,汉皆已入彭城,收其货宝美人,日置酒高会。"
汉高祖认为项羽深陷齐国的泥沼而无法自拔,所以才"收其货宝美人,日置酒高会",却不曾想到项羽会率领精骑千里迂回,"项王乃西从萧,晨击汉军而东"。诚然,彭城之战体现出了西楚霸王项羽伟大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指挥艺术,是中国战争史上最经典的突袭战之一,然而除了项羽本身具备的杰出才能之外,也离不开汉高祖的"配合",正是这种麻痹大意的情绪,导致了汉高祖戎马一生当中两次最大的失利--彭城之战和白登之围。
然而即便如此,纵观汉高祖一生的征战,只有在面对西楚霸王项羽和一代天骄匈奴王冒顿时,才处于下风,在同其他人的较量中,全都成为了战争的胜利者。假如说王离、章邯、韩王信、英布这些人可以被世人称之为名将,那一举将他们全部击败的汉高祖,又为何不能称之为名将呢?
汉高祖在平定陈豨叛乱的表现,俨然展现出一位杰出军事家举重若轻的大将风度。
上自东击之。至邯郸,喜曰:"豨不南据邯郸而阻漳水,吾知其无能为矣。"
上令周昌选赵壮士可令将者,白见四人。上嫚骂曰:"竖子能为将乎?"四人惭,皆伏地;上封各千户,以为将。左右谏曰;"从入蜀、汉,伐楚,赏未遍行;今封此,何功?"上曰:"非汝所知。陈豨反,赵、代地皆豨有。吾以羽檄征天下兵,未有至者,今计唯独邯郸中兵耳。吾何爱四千户,不以慰赵子弟!"皆曰:"善!"
又闻豨将皆故贾人,上曰:"吾知所以与之矣。"乃多以金购豨将,豨将多降。
两军未及交锋,而豨叛却早就注定失败,已然成为汉军刀俎下的鱼肉。戎马倥偬的一生,充分发挥了汉高祖的名将潜质,而不断增加的功绩,也毫无疑问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!
标签:
相关文章
热门文章
亲子文章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