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热词: 心理科普有一种有毒父母—匮乏型养育
时间:2023-01-30 15:59:59 编辑:admin
生活中常常会见到这样的情景:
父母带着年幼的小孩去到一个不熟悉的环境时,一般小孩子会更爱黏在父母身边,抓着妈妈不肯放手。这时候,父母们会怎样应对呢?
有的父母会很耐心地抱着孩子,让孩子感到安全后,孩子放松下来才让鼓励孩子慢慢尝试去探索;
(相关资料图)
有的父母在孩子紧抓不放,哇哇大哭时,一边用力推开孩子的手,嘴里说着:“哎呀,有啥好怕的呀!你看那么多小朋友在玩呢。别哭啦,再哭妈妈就不喜欢你啦!”、“怎么那么爱黏人呢!你看其他小朋友都不像你这样的,丢不丢人啊你!”。但往往孩子会哭得更大声。
也有这样的情景:
家里并不是客观上的穷,但有的父母们就爱跟孩子说:“养你太费钱了,我们都快要养不起了”、“把你养得这么大,你知道这要花我们多少钱吗?”
或者是这样的情景:
孩子跌倒了、受挫折了,正在伤心难过时,有的父母会冷硬地跟孩子说:“哭有什么用!你自己下次就要多注意点啊!”、“这会疼了知道哭了吧!看你下次还不注意点!”
……
这些话语,父母们在脱口而出时也并不是带着要伤害孩子的目的,但听着这些话语长大的孩子,心灵却是受到很大的伤害。
显然,养育者的心灵是充盈的还是匮乏的,影响着孩子的成长。
那么怎样的养育方式是匮乏型的呢?
情感索取的父母
比昂认为,在亲子关系中,父母应当是一个容器,而孩子是一个被容纳者。对于孩子来说,世界存在着太多他尚未知的事物,复杂难以处理的各类情绪情感,所以需要容器。
父母作为容器,要看到孩子的不安、痛苦等各种情绪情感,然后展示出自己的精神力量,为孩子树立范例,以健康的方式形成情感依恋来体验。
而在情感索取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,孩子往往是父母的容器;父母既处理不了自己的情绪,也无法容纳孩子的情绪。
电视剧《隐秘的角落》中便有这样一对亲子。周春红在丈夫出轨离婚后,含辛茹苦把儿子朱朝阳养大,日子始终过得苦巴巴;而本应被唾弃的负心汉和小三却过得富足悠哉。
她内心极度不平衡,对前夫、对不如意的生活充满抱怨。她仅有的炫耀成本就是朱朝阳,一个次次考第一的优秀儿子!
在周春红与朱朝阳的关系中,孩子永远在承担着妈妈丢过来的失控负面情绪:对丈夫和第三者的怨恨、对生活的不甘、对婚姻失败,输给小三的自己的愤怒与不接受……
朱朝阳必须成绩优异,次次考第一,以此来证明妈妈即使离异带着孩子也能生活得很好,成为妈妈人生的骄傲。并且他也不能违背母亲的话,单亲妈妈那么辛苦,如果连孩子都不听妈妈的话,那妈妈这么多年的哭、别人的白眼岂不白受了。
父母处理不了自己的情绪,也无法当容纳孩子情绪的容器。在生活中,父母常常是容易情绪化的一方。即使是一些鸡皮蒜毛的小事,也能引起他们极大的情绪反应。
例如朱朝阳只是此刻不想喝牛奶,就引发了母亲暴怒,一把扯掉儿子的耳机“你是在怪妈妈没有照顾好你么?如果你爸爸是个负责任的男人,当初不抛下我们,今天的事就不会发生”。
又如朝阳喝完牛奶后,周春红想要帮儿子擦嘴,儿子稍微躲避一下,妈妈瞬间情绪失控,面目狰狞的伸出双手蹂躏儿子的脸。
在家庭中,他们是一颗随时要爆发的炸弹,孩子必须小心翼翼地照顾着他们的情绪,以防点燃“引线”。
父母与孩子进行了角色置换,父母将情绪投射给孩子,而孩子往往是无法容纳的,甚至会发生自身容器破碎,对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。
心理学家鲍尔比指出,孩子与父母的“角色互换”,可以说是一种情感虐待。
对于扮演了“父母”角色的孩子来说,“父母不在”的感受是累积的,它的影响不亚于任何实际的、急性的丧失所带来的情感影响。
拒绝亲近、冷漠的父母
无言的爱,是中国传统家庭文化中的典型特征。
我们父母总喜欢“默默付出”,用着僵化的方式去爱孩子;很少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,也很少有身体上的接触。
他们在家庭中更像是权威式的存在,端着“长辈”的身份,理智地指出孩子的过错抵触亲子间的亲密,觉得“亲密”便失去了“权威”。
有的父母则会把自己定位成物质提供者,只给孩子提供物质上的养育,缺少与孩子的情感交流,保持着与孩子的距离感。
就像香港作词人黄伟文在《单车》中所写的,父母总假设孩子知道父母为孩子付出了很多,甚至是一切,但“为何这么伟大我始终感觉不到”,“想我怎会相信这一套,多痛惜却不便让我知道”;而父亲唯一给过孩子的拥抱是“骑着单车的我俩怀紧贴背的拥抱”。
孩子在相处中并没感受到爱,只感受到了父母的难以靠近,父母的冷漠拒绝,父母的不可依赖。
在茫茫的人生荒野中,孩子找不到有力温暖的肩膀来依靠,只能借着曾经唯一的拥抱带来的幸福,面对冷酷的世间。
在依恋理论中,养育者与孩子的互动方式,塑造着儿童的依恋模式,也影响着成人后的亲密关系。
父母的冷漠和拒绝,会触发孩子依恋系统的威胁反应,如感到不安、消极的体验甚至触发心灵深处的死亡焦虑。
若是长期处于这样的关系中,孩子的依恋需求无法得到及时的回应,也缺乏稳定的情感联结,便形成了回避型的依恋风格。
在“无言的爱”的环境中长大后,他们希望自己在别人眼里是独立、强大的形象,但身边的人会说自己不易接近,家人伴侣有人抱怨自己情感上过于疏离。
而因为习惯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,自己解决麻烦,于是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很难向人开口求助,感到无助无力时只会狠狠地谴责自己,自我厌弃。
长大后习惯在关系中把依恋需求最小化,回避他人的亲近,影响着深层次情感联结的建立与稳定长久亲密关系的维持。
结语:
无论是情感索取的父母还是冷漠的父母,在亲密关系中爱无法自然地流动,究其到底是一种亲密关系障碍,会给双方都带来深刻且久远的伤害。
双方都需要在一段稳定健康的关系中重新去看到自己的伤口,疗愈自己,最后修通自己。养育者才能真正让心灵充盈起来,被养育者也能重建自己的关系模式,拥有新的体验。
▎本文为中心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标明出处,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者,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。
相关文章
热门文章
亲子文章
猜你喜欢